经历过疫情大考后,潮玩赛道也从“火热”逐渐进入“退烧”阶段。但赛道上的“玩家们”仍然热情满满,对于资本市场抱有极大期望。7月31日,生活方式消费品潮流零售商KK集团第三次向港交所发起IPO申请,开启上市冲刺之旅。 【资料图】 在三年累计亏损超76亿、门店数量每况愈下、曾违规向加盟商提供贷款、屡次被港交所拒之门外的背景下,KK集团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逐渐趋于冷静的顾客群体。如何破局,恐怕是比IPO更加亟待解决的问题。 门店达690家,三年巨亏76亿元,过度依赖第三方 2015年,KK集团母公司广东快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启了KK集团进军潮玩赛道的第一步。首家KK馆门店,主营业务是零售美妆、零食等进口快消品的销售与品牌运营。 随着公司业务扩展,KK集团已拥有KKV、THE COLORIST、X11、KK馆等多个公众耳熟能详的连锁零售品牌,覆盖生活、美妆、文化潮流,以及进口商品等多个领域。 根据更新后的招股书,截至2023年3月31日,KK集团旗下门店已达690家。其中包括387家“KKV”、196家“THE COLORIST”、60家“KK馆”和47家“X11”。 然而遗憾的是,门店极速扩张之下,KK集团的经营业绩增长初显颓势。招股书显示,2020、2021年,KK集团分别实现营收16.46亿元和35.24亿元,同比呈现翻番式增长。而2022年,公司营收为35.51亿元,基本与2021年持平,增速呈现明显回落态势。 与此同时,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不容乐观。2020-2022年,KK集团净利润分别为-20.17亿元、-56.8亿元、6186.4万元。虽然2022年扭亏为盈,但三年整体亏损额度仍然高达76亿元。KK集团表示,2020、2021年出现大幅亏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所导致,并不代表公司实际经营出现问题。 进入2023年第一季度后,KK集团营收、净利有所回暖,分别达到14.46亿元和7765.4万元。但仔细拆解KK集团的产品结构,其中仍然藏有隐患。 根据招股书,KK集团门店销售的商品来源,有接近90%都是第三方品牌。以2022年为例,KK集团旗下自有品牌毛利率高达52.3%,而第三方品牌毛利率仅为36.8%。 实际上,由于KK集团的主营业务聚焦在潮流零售商的运营工作,导致公司对于旗下大部分产品并没有足够的定价权和采购成本控制权,这也是第三方品牌毛利率低下的关键所在。 也就是说,撑起KK集团近九成的营收来源,毛利率表现并不优秀,这也拖累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不仅如此,由于KK集团旗下门店存在面积过大、SKU(最小存货单位)数量偏多等问题,导致公司除了需要不断支付更多租金费用外,还要支付越来越多的库存与管理经营成本。此举也进一步拉低了KK集团的整体利润水平。 曾向加盟商提供贷款,单店借款157万元,加盟商纷纷“出走” 就在越来越多的门店疯狂“吸血”母公司的同时,KK集团对于加盟商的管控也在逐渐“失速”。 仔细分析KK集团加盟商的成长路径,在2021年以前,加盟商曾经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2019年,KK集团门店数量达到211家,其中加盟门店164家,自有门店47家,加盟商占比达到77.7%。 2020年,加盟商数量再创新高,达到424家,当时门店总数已达556家,加盟商占比仍在七成以上。 而加盟商数量的层层裂变,离不开KK集团的助力。根据招股书,KK集团为了吸引加盟商入驻,曾经向其提供无担保并计息的贷款,为其门店运营提供资金支持。 这种贷款支持一方面避免公司的重资产投入,另一方面又可从加盟商中取得贷款利息,同时还能从加盟商手中收取收益提成,堪称是“一箭三雕”。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及2020年12月31日以及2021年6月30日,KK集团提供给加盟商的贷款分别为0.35亿元、2.72亿元、2.58亿元。一直到2021年6月30日起,公司才停止了该项贷款“扶持”项目。 也就是说,两年半内,KK集团向加盟商提供的贷款及预付款累计高达5.6亿元。若按招股书中2021年的357家加盟店计算,平均单个加盟店借款约157万元。 不过,根据公开资料,KK集团旗下并无放贷相关牌照,公司涉嫌违规放贷。公司对此坦承,无法保证中国人民银行未来不会对其处以可能为贷款垫付活动所产生收入(即所收取利息)一至五倍的罚款。 在“贷款”业务停止后,KK集团的加盟业务也由此转入下坡路。2021年,公司加盟商数量下降至357家,2022年,这一数量再次降至114家,到今年第一季度结束,KK集团加盟商数量已降至两位数,仅有95家。 根据招股书内容,KK集团与加盟商的合作期限一般在3-12年。也就是说,很有可能许多加盟商在合作到期之前,便选择了集中撤离,这其中或许有疫情三年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其门店经营现状,明显已经十分严峻。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盟商纷纷离场之后,KK集团只能通过加速开设自有门店,或是直接出资收购加盟门店的方法,来维系公司的门店规模。此举虽然保证了KK集团的规模扩充,但另一方面,却加剧了公司的重资产模式,也对其盈利能力再次形成重大威胁。 与此同时,KK集团还在招股书中坦承了另一项违规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公司表示,过往曾进行付款结算,即客户付款由该公司提供予各零售店的KPOS系统收取并记录,并引入该公司的银行账户中。相当于无证机构以平台对接或者大商户接入支付机构或商业银行,留存商户结算资金,并自行开展商户资金清分结算,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二次清结算(二清)。 但实际上,KK集团进一步定期向有关加盟商分派其有权获得的部分,并未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虽然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公司开始采用第三方持牌金融机构结算零售店与其付款,但相关业务仍有被要求终止的风险。 就在2022年,海外做空机构蓝鲸曾经出具一份做空报告,将KK集团的同行名创优品送上风口浪尖。其中的一大问题就是,名创优品谎称自己商业模式为“轻资产、高利润”,但其数百家门店实际由名创优品高管或与董事长关系密切的个人秘密拥有或者经营,其真实利润率要低于披露数据。 虽然名创优品对种种指控纷纷予以否认,但同样作为潮流赛道的玩家,其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无法避开。 融资难解近忧,质量问题频发,IPO一波三折 尽管隐忧重重,但作为潮流零售初创公司,KK集团还是招揽了许多知名机构加入。自成立至今,KK集团已进行了至少7轮融资,其中不乏经纬中国、深创投、CMC资本、洪泰基金等明星投资机构。 2016年3月31日,KK集团引入种子轮投资者,其中,红土创业和深创投分别认购注册资本118.35万元和59.18万元,分别持有公司10%和5%的权益,当时每股注册资本金额为8.45元。 2017年7月11日,KK集团开启A轮融资,投资者中出现璀璨资本、上海黑藻的身影,合计认购注册资本金额217万元。此时,KK集团每股注册资本金额已经飙升至18.66元,涨幅高达121%。 2018年3月29日,KK集团紧接着开启B轮融资,Matrix、璀璨成长、璀璨远见、上海黑藻合计认购169.16万元,此时,公司每股注册资本金额已达29.56元。 随后一轮轮融资启动,KK集团的估值也水涨船高,据不完全统计,7轮融资金额累计达到50亿元,投后估值达到200亿元。 虽然资本市场向KK集团抛出了橄榄枝,但日益加深的亏损幅度,仍然令其对资金的渴求不断上涨。2021年11月,KK集团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发起上市冲击。 然而好景不长,招股书很快显示失效。然而KK集团的负债净额却仍在不断增长。2020-2022年,KK集团负债净额分别为27.1亿元、81.7亿元、83.6亿元。为了尽快缓解资金压力,2023年1月,KK集团再次向港交所发起IPO申请,由于未能在申请6个月内完成聆讯或上市,招股书再次进入失效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就在招股书二次失效后,网上传出KK集团“二次上市失败”的说法,KK集团对此解释成,IPO进度正常, “二次上市失败”说法严重失实,已向监管部门投诉,不排除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实际上,6个月内未完成间接境外发行上市的境内企业,仍有6个月的过渡期,如果能够重新递交招股书并顺利通过聆讯或上市,还是有希望完成IPO的一系列进程。显而易见,选在7月31日更新招股书,也是KK集团对于二次上市“未果”的再次尝试。 然而站在拥挤的潮玩赛道之中,KK集团的苦恼还不止于此。由于旗下运营第三方品牌众多,因此质检问题成为重中之重。自成立以来,KKV门店产品真假混卖的相关投诉屡见不鲜。2022年5月,广东快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曾因违规从事商业特许经营,被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30万元罚款。 观察团查询发现,截至发稿,网上公开投诉平台上有关“KKV创意生活”的投诉已达数十条,大多集中在“售卖过期薯条”、“销售过敏防晒霜”、“玩具做工有瑕疵”等商品质量问题上。而有关调色师的投诉量也有30余条,涉及货不对板、虚假宣传、商品过期,甚至售卖假货等多种类问题。KK馆相对问题较少,但仍有虚假发货等现象存在。 站在潮玩风口迅速成长起来的KK集团,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不都是激烈的市场环境所导致。品牌缺乏辨识度、产品质量跟不上、消费者体验滑坡,都是KK集团从内部开始跌落的深度原因。反映到业绩上,就是用户粘性持续下滑、门店收益不足、业绩增长乏力。而这些问题,都是单纯依靠IPO难以解决的痛处。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